利率之锚:政策利率、货币规则与国债基准研究

利率之锚:政策利率、货币规则与国债基准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1-10
版次: 1
ISBN: 9787522011295
定价: 62.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经济
16人买过
  • 全书以“人民币货币锚—基准利率的选择”作为命题核心,构建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逻辑为主线,通过对现有理论文献和金融史的总结回顾,理论联系实际地探索中国实践。分为中期政策利率逻辑、货币规则政策效应、国债基准潜力发现和前沿问题研究三篇,具体如下:部分中期政策利率的逻辑篇,第二部分是货币规则的政策效应篇,第三部分是国债基准的潜力发现篇。本书内容详实,逻辑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金融从业者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郭栋,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副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财新专栏作家;现供职国家开发银行资金部。研究方向:债券市场、货币政策和经济安全。出版专著:《基于货币回流的利率债市场开放:理论实践与金融安全》(人民大学出版社)、《城市项目融资案例研究》(商务出版社)。在《国际金融研究》、《金融监管研究》、Economic Modelling等发表逾百篇学术性成果。研究奖项:银保监会年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债估值杯二等奖;银行业协会优秀论文三等奖等。 目  录

    绪论 

    部分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3 

    第二部分 研究逻辑与结构安排  6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9 

    篇 中期政策利率的逻辑 

    章 LPR改革的国际借鉴和政策逻辑  15 

    节 中美政策利率比较借鉴  15 

    第二节 政策逻辑和重要文献评述  23 

    第三节 疏通政策传导的难点与突破  28 

    参考文献  34 

    第二章 国际基准倾斜与LPR新机制评测  36

      节 文献研究与逻辑框架   36 

    第二节 国际标准和基准倾斜   40 

    第三节 基准评测与曲线构想   44 

    第四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49 

    参考文献  51 

    第三章 中期政策利率规则的价格信号识别  53 

    节 研究综述:“麦克米伦缺口”成因与实践  53 

    第二节 创新贡献:人民银行中期政策利率理论框架  56 

    第三节 理论模型:中国方案的利率规则构建  58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中期政策利率的价格信号识别  61 

    第五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2 

    参考文献  74 

    第二篇 货币规则的政策效应 

    第四章 政策利率规则的泰勒检验  79 

    节 泰勒规则的研究文献综述  79 

    第二节 泰勒规则的基础理论和模型构建  80 

    第三节 泰勒规则的实证检验和预测拟合  82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90 

    参考文献  91 

    第五章 政策“噪声”判定:期限利差预测能力  92 

    节 期限利差的文献研究  93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特征命题  96 

    第三节 时变模型和断点回归  99 

    第四节 数据整理与参数估计  100 

    第五节 变量特征与实证检验  104 

    第六节 实证研究的稳健性检验  111 

    第七节 政策噪声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113 

    参考文献  115 

    第六章 风险传导机制:中美利差的政策效应  117 

    节 风险传导的文献综述  118 

    第二节 风险传导的理论模型  120 

    第三节 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  123 

    第四节 变量特征和实证分析  126 

    第五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34 

    参考文献  136 

    第七章 灾难情形下货币政策选择的国际比较  138 

    节 灾难情形政策应对的文献研究  139 

    第二节 研究框架: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构建  141

    第三节 模型赋值: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  145 

    第四节 模拟分析:货币政策机制选择与疫情冲击仿真  147 

    第五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59 

    参考文献  162 

    第八章 数字货币与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传导  164 

    节 数字货币与政策效应的文献  165 

    第二节 数字货币的两国模型构建  167 

    第三节 效应评测的逻辑与方法  170 

    第四节 中美政策效应的定性判别  172 

    第五节 中美政策效应的时变分析  180 

    第六节 数字货币研究的稳健性检验  191 

    第七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200 

    参考文献  203 

    第三篇 国债基准的潜力发现 

    第九章 国债利率作为存贷款利率基准的可行性  209 

    节 存款基准:“共同富裕”与居民投资国债选择  209 

    第二节 柜台债抉择:财富效应和居民储蓄视角的投资逻辑  215

    第三节 贷款基准:国债基准可行性回测与国际实践借鉴  219 

    第四节 FTP基准:商业银行FTP选择国债为基准的逻辑  225 

    参考文献  230 

    第十章 以国债为基准的浮息债定价策略研究  231 

    节 研究背景和文献研究  231 

    第二节 浮息债净价影响因素实证辨别  233 

    第三节 浮息债净价波动因素冲击分析  237 

    第四节 浮息债基准利率评价体系构建  244 

    第五节 美元浮息债选择国债利率为基准的国际实践  248 

    第六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250 

    参考文献  251

    第十一章 国债市场扩容影响因素与中美比较  252 

    节 文献综述和研究框架  252 

    第二节 关联度辨别的实证分析  255 

    第三节 显著因素的影响效应分析  259 

    第四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266 

    参考文献  267 

    第十二章 国债流动性判别与免税效应研究  269 

    节 流动性图谱:指标差距、趋势特征和发展阶段的中美比较  269 

    第二节 风险隐患:国债免税的理论逻辑和负面债市效应  272 

    第三节 基准反思:国际评测标准与基准倾斜借鉴  275 

    第四节 政策建议:国债发行视角的流动性建设  276 

    参考文献  279 

    第十三章 复杂经济学:异质性个体模型应用国债基准研究  280 

    节 文献综述与问题发现  280 

    第二节 研究框架:异质性代理人模型构建  283 

    第三节 机理剖析:国债价格的风险冲击仿真  288 

    第四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296 

    参考文献  298 

    全书总结和政策建议  300 

    部分 全书总结  300 

    第二部分 政策建议  302
  • 内容简介:
    全书以“人民币货币锚—基准利率的选择”作为命题核心,构建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逻辑为主线,通过对现有理论文献和金融史的总结回顾,理论联系实际地探索中国实践。分为中期政策利率逻辑、货币规则政策效应、国债基准潜力发现和前沿问题研究三篇,具体如下:部分中期政策利率的逻辑篇,第二部分是货币规则的政策效应篇,第三部分是国债基准的潜力发现篇。本书内容详实,逻辑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金融从业者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 作者简介:
    郭栋,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副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财新专栏作家;现供职国家开发银行资金部。研究方向:债券市场、货币政策和经济安全。出版专著:《基于货币回流的利率债市场开放:理论实践与金融安全》(人民大学出版社)、《城市项目融资案例研究》(商务出版社)。在《国际金融研究》、《金融监管研究》、Economic Modelling等发表逾百篇学术性成果。研究奖项:银保监会年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债估值杯二等奖;银行业协会优秀论文三等奖等。
  • 目录:
    目  录

    绪论 

    部分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3 

    第二部分 研究逻辑与结构安排  6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9 

    篇 中期政策利率的逻辑 

    章 LPR改革的国际借鉴和政策逻辑  15 

    节 中美政策利率比较借鉴  15 

    第二节 政策逻辑和重要文献评述  23 

    第三节 疏通政策传导的难点与突破  28 

    参考文献  34 

    第二章 国际基准倾斜与LPR新机制评测  36

      节 文献研究与逻辑框架   36 

    第二节 国际标准和基准倾斜   40 

    第三节 基准评测与曲线构想   44 

    第四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49 

    参考文献  51 

    第三章 中期政策利率规则的价格信号识别  53 

    节 研究综述:“麦克米伦缺口”成因与实践  53 

    第二节 创新贡献:人民银行中期政策利率理论框架  56 

    第三节 理论模型:中国方案的利率规则构建  58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中期政策利率的价格信号识别  61 

    第五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2 

    参考文献  74 

    第二篇 货币规则的政策效应 

    第四章 政策利率规则的泰勒检验  79 

    节 泰勒规则的研究文献综述  79 

    第二节 泰勒规则的基础理论和模型构建  80 

    第三节 泰勒规则的实证检验和预测拟合  82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90 

    参考文献  91 

    第五章 政策“噪声”判定:期限利差预测能力  92 

    节 期限利差的文献研究  93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特征命题  96 

    第三节 时变模型和断点回归  99 

    第四节 数据整理与参数估计  100 

    第五节 变量特征与实证检验  104 

    第六节 实证研究的稳健性检验  111 

    第七节 政策噪声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113 

    参考文献  115 

    第六章 风险传导机制:中美利差的政策效应  117 

    节 风险传导的文献综述  118 

    第二节 风险传导的理论模型  120 

    第三节 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  123 

    第四节 变量特征和实证分析  126 

    第五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34 

    参考文献  136 

    第七章 灾难情形下货币政策选择的国际比较  138 

    节 灾难情形政策应对的文献研究  139 

    第二节 研究框架: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构建  141

    第三节 模型赋值: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  145 

    第四节 模拟分析:货币政策机制选择与疫情冲击仿真  147 

    第五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59 

    参考文献  162 

    第八章 数字货币与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传导  164 

    节 数字货币与政策效应的文献  165 

    第二节 数字货币的两国模型构建  167 

    第三节 效应评测的逻辑与方法  170 

    第四节 中美政策效应的定性判别  172 

    第五节 中美政策效应的时变分析  180 

    第六节 数字货币研究的稳健性检验  191 

    第七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200 

    参考文献  203 

    第三篇 国债基准的潜力发现 

    第九章 国债利率作为存贷款利率基准的可行性  209 

    节 存款基准:“共同富裕”与居民投资国债选择  209 

    第二节 柜台债抉择:财富效应和居民储蓄视角的投资逻辑  215

    第三节 贷款基准:国债基准可行性回测与国际实践借鉴  219 

    第四节 FTP基准:商业银行FTP选择国债为基准的逻辑  225 

    参考文献  230 

    第十章 以国债为基准的浮息债定价策略研究  231 

    节 研究背景和文献研究  231 

    第二节 浮息债净价影响因素实证辨别  233 

    第三节 浮息债净价波动因素冲击分析  237 

    第四节 浮息债基准利率评价体系构建  244 

    第五节 美元浮息债选择国债利率为基准的国际实践  248 

    第六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250 

    参考文献  251

    第十一章 国债市场扩容影响因素与中美比较  252 

    节 文献综述和研究框架  252 

    第二节 关联度辨别的实证分析  255 

    第三节 显著因素的影响效应分析  259 

    第四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266 

    参考文献  267 

    第十二章 国债流动性判别与免税效应研究  269 

    节 流动性图谱:指标差距、趋势特征和发展阶段的中美比较  269 

    第二节 风险隐患:国债免税的理论逻辑和负面债市效应  272 

    第三节 基准反思:国际评测标准与基准倾斜借鉴  275 

    第四节 政策建议:国债发行视角的流动性建设  276 

    参考文献  279 

    第十三章 复杂经济学:异质性个体模型应用国债基准研究  280 

    节 文献综述与问题发现  280 

    第二节 研究框架:异质性代理人模型构建  283 

    第三节 机理剖析:国债价格的风险冲击仿真  288 

    第四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296 

    参考文献  298 

    全书总结和政策建议  300 

    部分 全书总结  300 

    第二部分 政策建议  302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