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过去 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不忘过去 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6
版次: 1
ISBN: 9787509757864
定价: 8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52页
字数: 347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政治
22人买过
  • 乌俄两国有着300多年的合并历史,民族间的长期通婚及混居使这两国在经济文化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本书就苏联1932~1933年饥荒以及乌克兰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立场和诉求,尤其是它对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的影响做了极为详细系统的论述和梳理,从而清晰、完整、立体、真实地勾勒出了这一事件的全貌及围绕这一事件所展开的各种政治博弈,既让乌俄间的历史旧账和现实纠葛一目了然,又使人对西方与俄罗斯在乌克兰未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能有个较为客观的判断。 李燕,女,1966年生,黑龙江东宁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史学博士。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学术专长为苏联历史、苏共党史、当代俄罗斯问题。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题组主要成员,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苏联1932-1933年饥荒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成就与缺失——以苏联和中国为例”“2010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命题实践’带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历史的风——俄罗斯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世界社会主义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和写作。 导 论/001
    第一章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发生及其范围/059
      第一节 饥荒的发生情况/060
      第二节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死亡人数/077
      本章小结 饥荒是事实,历史研究应直面历史事实/085
    第二章 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088
      第一节 自然原因/089
      第二节 “人祸”:1932~1933年饥荒的人为因素/096
      第三节 斯大林对发生1932~1933年饥荒的责任/122
      本章小结 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斯大林/150
    第三章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社会后果与历史教训/161
      第一节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社会经济后果/162
      第二节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社会政治后果/177
      第三节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社会思想影响/199
      本章小结 历史的教训: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人为本/210
    第四章 当代乌俄两国关系中的“大饥荒”问题/219
      第一节 “大饥荒”问题的提出与苏联解体/219
      第二节 “大饥荒”问题的演变及对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的影响/235
      第三节 当代国际关系视角中的“乌克兰大饥荒”问题/249
      本章小结 “大饥荒”问题演变的实质:历史问题的政治化/256
    第五章 乌俄两国在苏联历史问题上的措施与发展趋向/259
      第一节 理性客观地对待苏联历史问题/259
      第二节 结论与预测:历史问题的“回归”/279
    附录1 苏联1932~1934年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293
    附录2 当代俄罗斯历史学家评述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后果/295
    附录3 当代俄罗斯历史学家分析斯大林在饥荒中的责任/309
    附录4 参考文献/325
    附录5 中外人名对照表/337
    后 记 “愿望是思想之父”/342
  • 内容简介:
    乌俄两国有着300多年的合并历史,民族间的长期通婚及混居使这两国在经济文化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本书就苏联1932~1933年饥荒以及乌克兰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立场和诉求,尤其是它对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的影响做了极为详细系统的论述和梳理,从而清晰、完整、立体、真实地勾勒出了这一事件的全貌及围绕这一事件所展开的各种政治博弈,既让乌俄间的历史旧账和现实纠葛一目了然,又使人对西方与俄罗斯在乌克兰未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能有个较为客观的判断。
  • 作者简介:
    李燕,女,1966年生,黑龙江东宁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史学博士。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学术专长为苏联历史、苏共党史、当代俄罗斯问题。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题组主要成员,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苏联1932-1933年饥荒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成就与缺失——以苏联和中国为例”“2010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命题实践’带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历史的风——俄罗斯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世界社会主义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和写作。
  • 目录:
    导 论/001
    第一章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发生及其范围/059
      第一节 饥荒的发生情况/060
      第二节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死亡人数/077
      本章小结 饥荒是事实,历史研究应直面历史事实/085
    第二章 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088
      第一节 自然原因/089
      第二节 “人祸”:1932~1933年饥荒的人为因素/096
      第三节 斯大林对发生1932~1933年饥荒的责任/122
      本章小结 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斯大林/150
    第三章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社会后果与历史教训/161
      第一节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社会经济后果/162
      第二节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社会政治后果/177
      第三节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社会思想影响/199
      本章小结 历史的教训: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人为本/210
    第四章 当代乌俄两国关系中的“大饥荒”问题/219
      第一节 “大饥荒”问题的提出与苏联解体/219
      第二节 “大饥荒”问题的演变及对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的影响/235
      第三节 当代国际关系视角中的“乌克兰大饥荒”问题/249
      本章小结 “大饥荒”问题演变的实质:历史问题的政治化/256
    第五章 乌俄两国在苏联历史问题上的措施与发展趋向/259
      第一节 理性客观地对待苏联历史问题/259
      第二节 结论与预测:历史问题的“回归”/279
    附录1 苏联1932~1934年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293
    附录2 当代俄罗斯历史学家评述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后果/295
    附录3 当代俄罗斯历史学家分析斯大林在饥荒中的责任/309
    附录4 参考文献/325
    附录5 中外人名对照表/337
    后 记 “愿望是思想之父”/342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不忘过去 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教学设计
李燕 李敏 万丽娟 万桔萍 杨鹃
不忘过去 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合规管理、技术防控与数字化
李燕 林卫华 杨春明 秦志华 赖胜枢 著
不忘过去 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影视剧翻译理论
李燕 著;麻争旗
不忘过去 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农地产权结构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
李燕 著
不忘过去 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新生儿与婴幼儿用药手册
李燕 康文清 陈海燕 马姝丽
不忘过去 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茶艺美学体验教程(上下)
李燕 编
不忘过去 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食品微生物检验
李燕 主编;王晓峨
不忘过去 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茶艺文化体验教程(共4册)
李燕 编
不忘过去 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互联网+政务服务”公民使用行为研究
李燕 著
不忘过去 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苏联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李燕 著
不忘过去 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设治局:民国云南边疆建设的新举措
李燕 著
不忘过去 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构建研究:基于公共财政的研究视角
李燕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