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2006-03
版次: 1
ISBN: 9787100047685
定价: 9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91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126人买过
  •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2册)》的主题为“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旨在较为集中地介绍中国及各主要国家民俗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的学术概念和理论、学术传统和流派、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等。编者假定的读者群为爱好民俗学的本科生,尤其是刚刚跨人专业门槛的民俗学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课程研究生、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及特别关心民俗文化问题和中国民俗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编者期待《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2册)》能有幸成为民俗学专业基础性的中文读本。
      中国民俗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现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园地的“显学”之一。近些年,与中国民俗学有关的各类理论著述、学科史和学术思想史研究、民俗志和田野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成果及通俗类读物陆续问世,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及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国内不少大学的院系也相继在本科教学中设置了不少民俗学类课程,拥有民俗学及同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大学研究生院也正在迅速增加。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社会明显和持续地出现了重新认识并进而复兴传统民俗文化的动向。不仅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全社会都出现了对于民俗和民俗学知识的需求。《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2册)》正是为对应此种专业教育和社会公众的知识需求编辑出版的。
      尽管民俗学的国际学术交流一直以来颇为活跃,国际学术界共享的民俗学理念也颇为众多,但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民俗学基本上是在各自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成长轨迹和学术传统的流脉毕竟各有特色,故《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2册)》拟以五组论文分别介绍中国、日本、韩国、北美和德国的民俗学。 周星,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上册
    导言
    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诸流派
    20世纪“民间”概念在中国的流变
    论蒙古族现代民俗学的形成与发展
    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
    “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
    文本和生活:民俗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向
    从“传承”的角度理解文化遗产
    天时与人时——民众时间意识探源
    “俗信”: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观念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衣食”民俗
    成吉思汗龙年大祭的田野考察
    日本民俗学学术史及研究法略述
    日本民俗学百年要略
    日本民俗学的新视野——从两部日本民俗学概论谈起
    日本民具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神奈川大学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独树一帜的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民俗学之存在意义——从村落社会发展起来的一门构想性科学
    展望比较民俗学
    名为”灵魂”的记忆装置——围绕”民俗”概念的素描
    现代社会与民俗学  [
    民俗知识的动态性研究:冲绳之象征性世界的再考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的对话——围绕“田野工作”展开的讨论

    下册
    韩国民俗学的发展和研究课题
    韩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韩国民俗学的近况
    韩国和朝鲜神话研究之比较
    民俗的时间、空间和近代的时间、空间——祭仪时空间的变化
    哭泣的文化人类学:韩、日、中的比较民俗研究
    美国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论欧美现代民间文学话语中的“民”
    口头诗学与民族志
    语境中的民俗——美国表演理论述评
    反反“民俗”
    为民俗学正名  
    新展望之后:20世纪后期的民俗研究
    女性主义理论与民俗研究:20年迈向理论的轨迹
    我是民俗学家而你不是——民俗学实践中泛化与分界的策略对抗
    民俗学在加拿大
    德国民俗学的回顾与展望
    民俗主义:一个概念的挑战
    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秩序——来自民俗学的评论
    地点·工作·身体:现代欧洲的民俗志——第34届德国民俗学会大会综述
    著、译者简介
    后记·鸣谢
  • 内容简介: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2册)》的主题为“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旨在较为集中地介绍中国及各主要国家民俗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的学术概念和理论、学术传统和流派、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等。编者假定的读者群为爱好民俗学的本科生,尤其是刚刚跨人专业门槛的民俗学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课程研究生、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及特别关心民俗文化问题和中国民俗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编者期待《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2册)》能有幸成为民俗学专业基础性的中文读本。
      中国民俗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现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园地的“显学”之一。近些年,与中国民俗学有关的各类理论著述、学科史和学术思想史研究、民俗志和田野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成果及通俗类读物陆续问世,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及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国内不少大学的院系也相继在本科教学中设置了不少民俗学类课程,拥有民俗学及同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大学研究生院也正在迅速增加。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社会明显和持续地出现了重新认识并进而复兴传统民俗文化的动向。不仅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全社会都出现了对于民俗和民俗学知识的需求。《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2册)》正是为对应此种专业教育和社会公众的知识需求编辑出版的。
      尽管民俗学的国际学术交流一直以来颇为活跃,国际学术界共享的民俗学理念也颇为众多,但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民俗学基本上是在各自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成长轨迹和学术传统的流脉毕竟各有特色,故《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2册)》拟以五组论文分别介绍中国、日本、韩国、北美和德国的民俗学。
  • 作者简介:
    周星,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 目录:
    上册
    导言
    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诸流派
    20世纪“民间”概念在中国的流变
    论蒙古族现代民俗学的形成与发展
    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
    “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
    文本和生活:民俗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向
    从“传承”的角度理解文化遗产
    天时与人时——民众时间意识探源
    “俗信”: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观念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衣食”民俗
    成吉思汗龙年大祭的田野考察
    日本民俗学学术史及研究法略述
    日本民俗学百年要略
    日本民俗学的新视野——从两部日本民俗学概论谈起
    日本民具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神奈川大学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独树一帜的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民俗学之存在意义——从村落社会发展起来的一门构想性科学
    展望比较民俗学
    名为”灵魂”的记忆装置——围绕”民俗”概念的素描
    现代社会与民俗学  [
    民俗知识的动态性研究:冲绳之象征性世界的再考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的对话——围绕“田野工作”展开的讨论

    下册
    韩国民俗学的发展和研究课题
    韩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韩国民俗学的近况
    韩国和朝鲜神话研究之比较
    民俗的时间、空间和近代的时间、空间——祭仪时空间的变化
    哭泣的文化人类学:韩、日、中的比较民俗研究
    美国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论欧美现代民间文学话语中的“民”
    口头诗学与民族志
    语境中的民俗——美国表演理论述评
    反反“民俗”
    为民俗学正名  
    新展望之后:20世纪后期的民俗研究
    女性主义理论与民俗研究:20年迈向理论的轨迹
    我是民俗学家而你不是——民俗学实践中泛化与分界的策略对抗
    民俗学在加拿大
    德国民俗学的回顾与展望
    民俗主义:一个概念的挑战
    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秩序——来自民俗学的评论
    地点·工作·身体:现代欧洲的民俗志——第34届德国民俗学会大会综述
    著、译者简介
    后记·鸣谢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民俗文化英语读写训练
李莉 王春燕 吴颖芳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民俗学前沿研究(2019-2020)
萧放 主编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与探索
田华 著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民俗之学—有温度的田野
张士闪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民俗文化论——葭沚民俗事象解读
文海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民俗文化与美丽乡村:2016年嘉兴端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王一伟 编;叶涛;金琴龙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民俗风尚 少儿科普 新华正版
编者:少儿国学编辑部|责编:施威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民俗游戏的人性景观
陈丹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涂传飞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民俗学语境下缅甸缅族民间叙事文学研究
寸雪涛 著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民俗研究十讲
张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