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
2015-01
版次: 1
ISBN: 9787517901532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80页
字数: 25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丛书: 中国影像史
分类: 艺术
24人买过
  •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中华民国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赵迎新: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同年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北京申奥成功》获2001中国体育摄影展特等奖;2002年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金眼奖”第一名;2004年被评为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现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序
    主编的话
    导论
    第一章1927一1937年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态
    第二节国共两党关系
    第三节1927-1937年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三十年代社会文化现状

    第二章1927-1937年影像文化总貌
    第一节都市文化的兴起
    第二节摄影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文人影像文化的形成
    第四节电影文化的传播
    第五节20世纪30年代影像文化的传播

    第三章1927一1937年影像产制环境
    第一节影像产制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摄影技术的普及
    第三节影像出版技术
    第四节影像创作的基本队伍

    第四章1927一1937年影像构成性特点
    第一节人像摄影
    第二节艺术影像
    第三节科学影像
    第四节政治影像

    第五章1927-1937年影像传播形态
    第一节影像印刷出版
    第二节艺术性展示
    第三节摄影作品集
    第四节影像研究与教育

    第六章1927一1937年影像人物
    第一节影像出版人物
    第二节沙龙摄影作者
    第三节科学影像作者
    第四节新闻摄影记者
    第五节红色影像作者

    第七章1927一1937年电影概述
    第一节本时期电影的影像特色
    第二节本时期电影的生产特点
    第三节本时期电影的总体风貌
    第四节电影传播的场域
    第五节本时期电影的样态

    第八章1927一1937年影像选萃
    第九章结束语
    第一节影像创作理念
    第二节影像的创作类型
    第三节影像创作风格
    第四节影像构成风格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中华民国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 作者简介: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赵迎新: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同年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北京申奥成功》获2001中国体育摄影展特等奖;2002年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金眼奖”第一名;2004年被评为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现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 目录:

    主编的话
    导论
    第一章1927一1937年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态
    第二节国共两党关系
    第三节1927-1937年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三十年代社会文化现状

    第二章1927-1937年影像文化总貌
    第一节都市文化的兴起
    第二节摄影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文人影像文化的形成
    第四节电影文化的传播
    第五节20世纪30年代影像文化的传播

    第三章1927一1937年影像产制环境
    第一节影像产制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摄影技术的普及
    第三节影像出版技术
    第四节影像创作的基本队伍

    第四章1927一1937年影像构成性特点
    第一节人像摄影
    第二节艺术影像
    第三节科学影像
    第四节政治影像

    第五章1927-1937年影像传播形态
    第一节影像印刷出版
    第二节艺术性展示
    第三节摄影作品集
    第四节影像研究与教育

    第六章1927一1937年影像人物
    第一节影像出版人物
    第二节沙龙摄影作者
    第三节科学影像作者
    第四节新闻摄影记者
    第五节红色影像作者

    第七章1927一1937年电影概述
    第一节本时期电影的影像特色
    第二节本时期电影的生产特点
    第三节本时期电影的总体风貌
    第四节电影传播的场域
    第五节本时期电影的样态

    第八章1927一1937年影像选萃
    第九章结束语
    第一节影像创作理念
    第二节影像的创作类型
    第三节影像创作风格
    第四节影像构成风格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
陈申、谢建国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中国影像史·第七卷(1937-1945)
吴强、刘亚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中国影像史·第一卷(古代)
沙振舜、韩丛耀 著;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中国影像史·第三卷(1900-1911)
郑丽君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
范文霈、周振华、郑丽君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中国影像史·第八卷(1945-1949)
范文霈、杨健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徐希景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
季芬、熊韬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
陈权、张龙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基于全球城市网络的合作与竞争
周振华 张广生 主编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全球城市:演化原理与上海2050
周振华 著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
周振华 著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周振华 著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市场经济与结构调整
周振华 著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经济运行与发展新格局
周振华 著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产业融合与服务经济
周振华 著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全球城市崛起与城市发展
周振华 著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周振华 著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
周振华 著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践取向
周振华 著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全球城市理论前沿研究:发展趋势与中国路径
周振华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