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15-01
版次: 1
ISBN: 9787517901518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43页
字数: 25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丛书: 中国影像史
分类: 艺术
26人买过
  •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中华民国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赵迎新: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同年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北京申奥成功》获2001中国体育摄影展特等奖;2002年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金眼奖”第一名;2004年被评为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现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序
    主编的话
    导论
    第一章西风东渐下的影像生态
    第一节照相技术及照相制版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摄影图书、文章与摄影推广
    第三节报刊上的摄影文学
    第四节民间摄影组织与摄影普及教育
    第五节中国风景摄影
    第六节民主与科学呼声中摄影艺术的萌芽

    第二章画报画刊与新闻报道摄影的发展
    第一节画报画刊与革命宣传
    第二节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事摄影专辑和时事摄影明信片
    第三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摄影报道
    第四节全绍清的西藏全景记录

    第三章照相馆——肖像与新闻纪实摄影的合流
    第一节照相馆业的繁荣
    第二节留影写真与名人肖像
    第三节照相与消遣娱乐
    第四节从名伶名花到闺秀名媛
    第五节时事新闻与社会纪实

    第四章政体更迭与党派纷争——影像中的历史记忆
    第一节开国总统孙中山与“让位于袁”
    第二节陶成章被刺与革命党内的纷争
    第三节宋教仁遇刺与民国初年政治乱象
    第四节君主政体与民主政体的较量
    第五节军阀混战与南北对峙

    第五章山重水复、新旧一体——影像中的新世晨光
    第一节近代都市文明的引入和商业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城市交通的发展
    第三节近代工业的兴起
    第四节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六章外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国
    第一节法国阿尔伯特·卡恩博物馆的“地球档案”与中国
    第二节唐纳德·曼尼和《北京美观》
    第三节沃尔斯·艾瑞克与1915一1918年的北京
    第四节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
    第五节施塔福与辛亥革命
    第六节路德·那爱德在中国西部
    第七节西德尼·戴维·甘博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
    第八节旅行者和探险家镜头下的中国西部
    第九节旅行者视界中的中国风光
    第十节传教士镜头下的中国

    第七章1911-1919年的电影概述
    第一节本时期电影的特色
    第二节本时期电影的生产特点
    第三节本时期电影的展示场域
    第四节本时期电影的风格样貌

    第八章1911-1919年影像选萃
    第九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中华民国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 作者简介: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赵迎新: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同年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北京申奥成功》获2001中国体育摄影展特等奖;2002年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金眼奖”第一名;2004年被评为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现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 目录:

    主编的话
    导论
    第一章西风东渐下的影像生态
    第一节照相技术及照相制版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摄影图书、文章与摄影推广
    第三节报刊上的摄影文学
    第四节民间摄影组织与摄影普及教育
    第五节中国风景摄影
    第六节民主与科学呼声中摄影艺术的萌芽

    第二章画报画刊与新闻报道摄影的发展
    第一节画报画刊与革命宣传
    第二节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事摄影专辑和时事摄影明信片
    第三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摄影报道
    第四节全绍清的西藏全景记录

    第三章照相馆——肖像与新闻纪实摄影的合流
    第一节照相馆业的繁荣
    第二节留影写真与名人肖像
    第三节照相与消遣娱乐
    第四节从名伶名花到闺秀名媛
    第五节时事新闻与社会纪实

    第四章政体更迭与党派纷争——影像中的历史记忆
    第一节开国总统孙中山与“让位于袁”
    第二节陶成章被刺与革命党内的纷争
    第三节宋教仁遇刺与民国初年政治乱象
    第四节君主政体与民主政体的较量
    第五节军阀混战与南北对峙

    第五章山重水复、新旧一体——影像中的新世晨光
    第一节近代都市文明的引入和商业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城市交通的发展
    第三节近代工业的兴起
    第四节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六章外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国
    第一节法国阿尔伯特·卡恩博物馆的“地球档案”与中国
    第二节唐纳德·曼尼和《北京美观》
    第三节沃尔斯·艾瑞克与1915一1918年的北京
    第四节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
    第五节施塔福与辛亥革命
    第六节路德·那爱德在中国西部
    第七节西德尼·戴维·甘博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
    第八节旅行者和探险家镜头下的中国西部
    第九节旅行者视界中的中国风光
    第十节传教士镜头下的中国

    第七章1911-1919年的电影概述
    第一节本时期电影的特色
    第二节本时期电影的生产特点
    第三节本时期电影的展示场域
    第四节本时期电影的风格样貌

    第八章1911-1919年影像选萃
    第九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
陈申、谢建国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中国影像史·第七卷(1937-1945)
吴强、刘亚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中国影像史·第一卷(古代)
沙振舜、韩丛耀 著;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中国影像史·第三卷(1900-1911)
郑丽君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
范文霈、周振华、郑丽君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中国影像史·第八卷(1945-1949)
范文霈、杨健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
季芬、熊韬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
陈权、张龙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周振华、罗智子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摄影基础(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材系列丛书)
徐希景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大学摄影 (第三版)
徐希景 编著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大学摄影(第二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
徐希景 著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摄影基础
徐希景 著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大学摄影
徐希景 主编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摄影用光100例
徐希景、王美清 编著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中学生简明摄影教程
徐希景 著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实用摄影学
徐希景 著